“清明时节”,一阴一阳,思前想后

分享到:


文/汉心

“清明时节”承载的时空关怀和文化内涵,既有慎终追远的牵挂,也有踏青赏景,意气风发的喜感和热望。一阴一阳,思前想后,其中既隐含着中国先辈代代相传,赓续血亲命数的谆谆遗教,也是借此敦化风尚,民德归厚,祝告家国人丁兴旺,生生不息的念想和憧憬。

春生夏长,节卦易象,阳刚与阴柔均分而阳爻取中位,九五当位有节,居中得正以通上下,“泽上有水,节,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”。如是,可知中国节日多与时序流变息息相关,一般不针对具体人事做价值定义,搞纪念性形象设计,也不突出个人作用及其意义象征,或为阐释某种文化而借助节日加冕,巩固记忆,而是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明盛衰之数”,意在随机应答,在时序迁流的节点中体会人世悲欢,咀嚼百味!在不可捉摸的命运感中存一份端肃,抱一份敬意,此心光明总怀善意,感天动地。既有对过去的回顾,也包涵未来的祝福与期昐!追究的是如何承前启后,促成人文与天理契合,万物交感,人在其中相互成全,各得其所,自得其乐。

所谓一花一世界,一人一太极,这种因应自然节律的通感与珍惜,诚意正心的领悟与默认,于中国人而言,不仅是将人生和时令统合参验,也是念兹在兹,触景生情,既关注“活在当下”的认真与务实,也有继往开来的豁达与与开明。

可以说,正是这种“瞻前顾后”,遵循节令循环而后心心相印的“节日”凭吊,中囯人才以其乡关情愫彼此联结、守望相助,才形成了穿越时空,度尽劫难却依然强韧的内在合力。缘乎此,中国人无论吃了多少苦头,经历了多少沧桑离乱,总会因其人文与时空配合的“定数”守得住大节大义,不因世道变迁而忘忽所以。在记住亲人瞩托,回溯历史光荣的同时,不断筑牢人伦时序的“共业共相”,懂得惺惺相惜的温情与体贴。

分享到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